跨境贸易中,小额多笔、电子化交易形式持续进步,然而,相应的结算等金融服务却面临不少难题。与此同时,在业务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机遇也在悄然出现,其中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跨境电商结算的需求与现状
跨境电商的规模持续扩大,其交易呈现出小额、海量、电子化的特征,这使得传统的结算手段难以满足需求。商家需要将商品销售出去,却面临收款不安全的难题。以义乌这样的外贸活跃区域为例,跨境电商在此地遭遇外汇储备不足等挑战。为了将义乌的跨境交易推广至全球,结算体系亟需快速适应,但遗憾的是,目前跨境电商的结算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进程中。实际上,许多小商家因结算方式的问题或不便,资金回笼速度慢,这影响了他们的业务扩张和持续发展。
观察跨境电商的发展动向,以义乌为例,全球范围内的跨境电商正逐步向更频繁、小额交易的方向演变。为此,现有的结算机制和金融服务需进一步提升其匹配度。过去,众多商家因结算难题而不得不放弃部分订单,或是减缓业务扩张的步伐。
数字化为风控提供支撑
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跨境贸易的各项业务会产出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两面性。对银行而言,它们能作为极有价值的风险控制依据。以义乌的金融改革为例,数据应用的起点尚在初期。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银行在挖掘数据价值时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数据整合不易,不同来源的数据格式需要统一和规范。其次,数据安全必须得到保障,防止数据泄露导致商业机密受损。
在国内其他地方,部分区域已开始尝试运用数据对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却还未充分挖掘数据潜力。在义乌,个别银行着手尝试将数据应用拓展至风险控制之外,致力于开发更多金融增值服务,然而,整体实力和基础设施尚显不足。
堵点难点催生改革
义乌进行金融改革的起点,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和融资难题。在跨国贸易中,这两项是企业的生命线。起初,义乌在这一领域勇于创新,比如推广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做法,这些经验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伴随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兴起和业务流程的变革,新的挑战如同路障一般出现。
各方参与其中,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商城运营商等,都受到了这场变革的影响。然而,协调各方利益和观念上的分歧颇为不易。以商城运营商为例,他们更看重销售业绩的提升,而金融机构则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种差异在变革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沟通成本的增加和项目进度的延误。
创新收结汇业务
义乌为解决跨境电商收结汇的挑战,推出了全国首个稠州银行与跨境电商平台直接对接的系统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稠州银行成功实现了平台资金的集中处理。这种做法对于缓解跨境电商在收结汇环节的多个难题非常有效。商户们普遍反映,这明显减少了费用和风险。
然而,其他地区若要效仿此模式,必须进行大量配套措施的调整。比如,各地区的金融监管力度、银行业务的整合程度各不相同。在义乌的推广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小商家因对新业务不熟悉而保持观望的情况。如何提升小商家对新业务的认识和信任,将是未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信贷投放困难与对策
外贸和物流公司普遍轻资产、抵押不足、资金需求量大,导致银行在信贷发放上非常小心。义乌农业银行与信保公司合作的做法成为了一个榜样。信保公司为企业应收账款提供保险,而农行则根据这个保险提供融资。从去年底到今年七月的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模式,却遇到了不少障碍。首先,不同地区信保与银行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优化。其次,企业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不高。
而且,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这类模式中的得益程度差异显著。大型企业能够快速适应流程并有效运用信贷资金获利,然而,中小企业在操作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信贷收益不成正比,这使得它们的积极性有所欠缺。
国际铁路运单的创新作用
义乌推出的国际铁路运单融资模式,堪称一大突破。原本只是运输凭证的铁路运单,如今借鉴了海运提单,拥有了金融功能。这一创举有助于缓解非标准化商品流通难题。像天盟公司所运营的“义新欧”线路,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颖的盈利方式。然而,当前国内外对铁路运单的认可度并不一致。在国际层面,各国物流、金融法规各不相同,这给铁路运单的金融化推广带来了挑战。
国内各地区的物流和金融对接能力参差不齐。对企业来说,对于铁路运单的物权化运用,许多企业尚不熟悉。在尝试使用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操作流程不规范,应用范围也相对有限,这些都是阻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
是否觉得义乌在跨境贸易金融领域的新举措和面临的难题,能为其他地方提供参考价值?不妨留言、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