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疫情影响出货
当前手机行业,芯片短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尤为突出。芯片供应不足,使得手机生产规模受限;疫情还打乱了生产和销售的正常秩序。据数据显示,许多品牌的手机销量都有所下降。特别是部分中小品牌,其销量同比降幅甚至超过了20%。这一情况让手机制造商承受了巨大的运营压力,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一些原本打算发布新手机的厂商,由于芯片短缺,不得不推迟发布计划。这样一来,它们错过了销售高峰期,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所侵占。这种情况使得高端手机市场的前景变得更为扑朔迷离。
国内高端机缺差异
国内厂商在高端手机市场持续努力,不过产品间的差异化不足成了一大难题。众多高端手机在配置和功能上相仿,外观设计也差不多,这让消费者难以挑选。以影像功能为例,众多品牌宣称拍摄力出众,但实际体验并没有太大区别。
消费者因而难以激发购买兴趣。原本,高端手机应当是技术和体验的顶尖展示,然而在缺乏独特性的背景下,消费者难以接受其高昂的费用。制造商需进行反思,并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华为高端市场底气
华为在高端领域表现优异,拥有丰富的经验。工程师袁博指出,尽管华为目前正用4G芯片手机进军高端市场,但在此之前它已经稳固了地位。从2016年至2019年,华为P9系列取得了显著成绩,手机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华为在这几年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芯片及影像技术等领域实现了领先地位。即便遭遇挑战,其前期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依然是华为在高端市场稳步前进的信心所在。而其他厂商若想达到这一高度,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存量竞争价格大战
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在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众多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苹果公司甚至率先挑起价格战,这一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众多品牌纷纷跟进,通过降价促销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孙国强,魔镜市场观察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提到了这一点。价格竞争虽可短期内提升销售量,却也在削减利润,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特别是那些致力于高端市场化的手机制造商,过分依赖价格战可能会损害其品牌形象。
高端化价格段突破
近年来,国内手机制造商经过不懈努力,在定价方面持续取得进展。孙燕飚指出,之前这些厂商在4000至5000元的价格区间已经站稳脚跟。从3000至4000元这个区间,发展到现在的4000至5000元,厂商依靠影像处理算法和自主研发的芯片等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守护并扩大这一价格区间并非易如反掌。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厂商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才有望在高端市场稳固地位。否则,随时有被消费者淘汰的风险。
探索新增长点方向
手机市场发展面临停滞,企业和供应链需要探索新的增长领域。郭天翔提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充满潜力,手机产业链上的企业凭借既有优势,纷纷投身其中。
此外,向多平台领域发展也是一个趋势。比如,平板电脑市场近两年非常热门,而未来在元宇宙中,VR和AR技术也具备成长空间。然而,目前5G技术尚未成为推动消费者更换设备的动力,对一般用户的使用体验提升有限。因此,厂商需要在新兴领域精准投入,力求实现突破。
大家对国内手机品牌在追求高端市场和新领域发展上,哪个方向可能更容易成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