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企业追求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定下了实现高额收入的雄心,有的则在变革中探索新的前进方向,还有的企业不断跨行业进行拓展,这些不懈的努力共同助力我国商业的稳步上升。
科技巨头目标远大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明确指出,2020年华为的销售额将突破1500亿美元大关。自公司成立至今,华为在技术领域不断实现创新。当时,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拥有众多专利,并占据领先地位。公司向全球多个地区提供设备和服务。这表明华为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尤其在5G技术领域,华为更是位居全球前列。
家电龙头强势崛起
海尔以222亿美元的营业额,成功跻身全球最大家电企业排行榜,更是我国首个荣登此榜的白色家电品牌。2016年,海尔完成了对“GEA”的收购,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电商巨擘增长迅猛
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商零售平台,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它的利润增幅达到了156%,且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排名提升了19位。淘宝、天猫等平台用户众多,在电商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并且还在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业务。
商业地产成功转型
2017年开端,王健林宣布万达实现了向轻资产模式的转型。在去年新开的50个万达广场中,约有一半运用了这种模式。随之,一种名为“合作型万达广场”的新形态诞生了。此后,万达加速在文化、旅游及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多元化发展,减少了对于房地产的依赖,积极寻找新的盈利渠道。
电商新秀持续进击
2016年,京东的营收达到了288亿美元,成功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排名达到了第366位。但刘强东并未满足于此,他持续改进京东的物流体系,提升配送速度,增强服务品质。此外,他还拓宽了业务领域,涉足了生鲜、金融等多个行业。在京东商城,商品种类丰富,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多元集团扩张不停
1989年,海航集团在海南岛成立,并非上市公司。它从此踏上了收购之路,且步伐一直未减。创始人陈峰将海南航空发展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企业,同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企业集团。海航在航空、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投资和布局,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金控航母稳健成长
二十多年来,中国平安历经蜕变,从蛇口保险公司成长为一家总资产超五万亿的金融控股巨头。其业务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等多个领域。平安保险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平安银行亦在持续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进步。
铝业大王野心勃勃
张士平,魏桥集团的忠实掌舵人,持续不懈地推动企业向前。他立志在三年内,将销售额增加到5000亿元,力求让魏桥进入全球企业百强。魏桥集团在铝业领域规模宏大,技术领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市场,都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企业先驱投身育人
伍淑清创立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合资企业,即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她因此被尊称为“001小姐”。近三十年来,她把企业收益投入到人才培养中,支持国家进步,输送了众多杰出人才,推动了行业进步。
地产大亨明确目标
年初,许家印为集团定下了2017年的销售目标,目标金额是4500亿元。恒大集团在房地产领域涉猎广泛,不断开发新项目。此外,它还涉足足球、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日益增强。
代工巨鳄排名上升
苹果的代工厂在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25,是我国私营企业中的雇主佼佼者。这家企业规模宏大,员工众多,为苹果等品牌提供大量电子产品制造服务,其在代工领域的专业技术相当精湛。
地产精英背后男人
万科集团,作为深交所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在王石的协助下,在公司日常运作及项目开发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职责。他推动万科在房地产领域持续领先,并成功推出了多个广为人知的住宅项目。
科技新锐生态繁荣
自2010年成立至今,截至2016年底,小米集团旗下已拥有60多家生态链企业。小米手机等产品凭借其高性价比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消费电子界积攒了大量忠实粉丝,同时也促进了智能硬件等小米生态产品的兴盛与发展。
零售大佬重视创新
张近东以传统零售业为起点,重视网络技术的创新。2016年,在苏宁举办的夏季颁奖典礼上,他向12个网络创新项目授予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苏宁易购成功融合了线上线下渠道,积极开拓新型商业模式,一心一意要为顾客提供更优良的服务。
这些企业目标明确,发展路径多种多样。你认为哪家的商业模式最为其他企业所借鉴?不妨点赞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