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总结抗战经验,指引胜利的伟大著作

抗战初期,关于“亡国”和“速胜”的言论四处泛滥,严重影响了战士们的士气。然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抗战之路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持久战思想萌芽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为长期斗争做好准备。转至1936年7月16日,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交谈,对中日战争形势有了基本了解,并提出了获胜的策略。那时,持久战的理念已经初步形成。

国内论调纷争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国内意见纷呈。汪精卫及其亲日派团体鼓吹“再战必败”的悲观论调。蒋介石的亲英美派尽管坚持抗战立场,内心却时常动摇。与此同时,有人坚信中日战争只需三个月,依靠国际形势的变动和苏联的介入即可结束,这种“速胜论”也颇受一部分人的青睐。

党内思想状况

党内虽不认同“亡国论”,但部分同志对敌人过于轻视,觉得日军难以抵挡。同时,有人忽略了游击战的重要性,对“坚持游击战,适时进行运动战”的战略表示怀疑。这种情形表明,党内对战争形势的看法尚未统一。

著作撰写背景

1938年5月,抗战已历时十个月。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战争过程进行总结性剖析,特别是对持久战进行深入探讨。于是,延安设立了抗日战争研究机构,旨在研究抗战中的诸多问题,并为《论持久战》的撰写奠定基础。

理论学习准备

为了提升理论水平,毛泽东成立了学习小组,深入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国外军事理论著作。小组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研讨,活动从晚上七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成员们在阅读过程中相互交流心得。毛泽东认为,尽管克劳塞维茨实战经验有限,但他对集中兵力重要性的论述十分精彩。

写作艰辛过程

翟作军回忆道,1937年10月至1939年4月,他担任了毛主席的警卫。期间,主席正撰写《论持久战》,连续两日两夜未曾合眼,全神贯注地笔耕不辍。有一次,他的鞋子不幸起火,幸亏疼痛感让他察觉,否则主席可能并未察觉。这种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全情投入的写作态度,充分展现了他对这部著作的重视。

《论持久战》有力地反驳了“国家将亡”和“速战速决”的观点,对战争进程和取胜之道进行了全面剖析 https://www.gzdzpm.cn,大大提升了国民对抗外敌的信念。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现今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欢迎点赞并转发,让我们共同深入讨论这一议题!

作者头像
tp官方正版创始人

tpwallet官网下载

上一篇:北宋编纂的武经七书 为何多为春秋战国兵书?
下一篇:2025年小米SUV获双安全评测全优成绩 成新标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