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门户初兴
1999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刚开始发展,新闻门户网站构成了其主要形态。新浪、搜狐、网易三大互联网企业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那时,70后、80后的人们热衷于在社区论坛上交流、讨论、闲聊,网络氛围异常活跃,引领了中国网民网络互动的新时代。
论坛机制先声
2000年,新浪首次推出“我来说两句”的论坛模式,允许用户在论坛上留言。不过,这一功能并未获得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网易作为后来者,丁磊正在探索门户网站的发展路径。尽管如此,网易内部却悄然培养出了“跟贴”的土壤,静待时机成熟,崭露头角。
跟贴功能诞生
2003年,网易推出了跟帖功能。最初半年内并未加入“盖楼”这一功能。由于网民在讨论新闻时难以查阅前后文,开发团队便设计了这一功能。这一功能极大地便利了用户的即时互动,促进了新闻讨论的良性发展,吸引了众多用户踊跃参与。
IP识别之争
网易的“跟贴”功能中 https://www.mssoft.cn,有一个名为“IP自动识别”的特色,其创意新颖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2012年,梁剑提出了这一功能的构想,评论成功后,用户的IP地址会以“网易北京海淀网友(202.120..)”的形式展示,同时隐藏了IP地址的后两位数字。然而,当时李勇却认为,既然地域攻击现象存在,那么这种识别方式也就有其合理性。尽管围绕这一功能存在不少争议,但它至今仍被保留在系统中。
审核管理探索
网易对“跟贴”中的地域攻击和激烈言论进行了严格监管。据前网易员工透露,涉及转基因、中医等敏感内容的帖子很容易引发热议。这表明网易不仅网民互动频繁,而且在新闻深度挖掘和标题制作方面经验丰富,善于通过引人注目的标题吸引公众目光。
精神传承延续
2010年,唐岩推出了“有态度”这一口号,它成为了网易产品的共同标志,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方人物周刊》曾评价网易的跟帖:“想要了解网民的智商,可以观察网易盖楼团的水平。”令人觉得有趣的是,那些当年热衷于QQ音乐三巨头的人,现在转而活跃在网易云音乐上,云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网易跟帖的某些特点。
大家认为网易评论区最吸引人的是哪一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和将它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