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投资的热度一直在持续上升。很多人都希望能从其中挖掘到财富,于是一些专门教人买卖虚拟货币的付费社群也就随之产生了。然而,在监管不断收紧的现在,这类业务还能够延续多久?它们又面临着哪些法律方面的风险以及运营上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的剖析。
社群发展现状
2017 年牛律师开始接触加密货币,并且加入了社群。当时社群的内容较为多样。其中有对区块链底层知识进行普及的,这样能让那些不懂技术的人对区块链有基本的认知。还有教授“搬砖”套利以及买卖加密货币方法的社群,这些社群吸引了很多投资新手加入并学习相关方法。
尽管监管变得更加严格了,但是现在依然存在着很多社群在进行运营。有的人在这些社群里给出投资建议,推荐相关项目,甚至还会分享“撸毛”的策略以及冲击土狗币的方法,持续吸引着大量渴望从加密货币投资中获取利益的人群。
监管政策规定
2021 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此通知明确规定,禁止提供“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的服务。这也就表明,利用平台、社群、网站、App 等各类渠道,为虚拟货币的买卖等行为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为,均是被禁止的。
常见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USDT 等的相关交易信息发布等服务,即便未直接参与交易,然而却为交易提供了信息传递以及撮合的便利,这类服务都处于禁止范畴内,监管的红线是十分清晰的。
潜在法律风险
监管政策之下,这类业务存在极高风险,它是教人投资加密货币的。一旦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或者给出建议等服务,就有可能遭遇刑事责任。
如果某个社群成员因投资亏损而引发了争议,那么社群运营方就有被调查的可能。即便这是成员自身的决策失误,运营行为也可能会暴露出问题,从而被认定为违法违规。
纯教育模式空间
如果培训机构把业务定位于“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它专注于讲授理论知识,也讲授工具使用,还讲授技术分析等。并且不断地强调风险提示,同时避免提供投资建议。那么在法律上或许是有生存空间的。
但业务边界必须严格限定在普通教育培训的范畴内。一旦涉及代币选择以及交易时机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建议,就有可能被判定为是一种变相地诱导投资的行为,从而违反监管方面的要求。
监管影响与调整
目前中国对虚拟货币交易采取严格的打压措施,这种情况也会对培训服务产生影响。培训机构需要密切留意监管的动态变化,并且要及时对自身的业务模式以及宣传用语进行调整,以防踩到红线。
一些机构试图在香港或者境外创建公司,以此来躲避国内的监管。然而,这样做会涉及到跨境的法律问题,并且合规成本会大幅度地提升,所以这并不是一种简单且容易实施的办法。
运营思考与建议
对于教人买卖虚拟货币并收取费用的业务而言,其合法性与可持续性取决于业务所包含的内容、所采用的宣传方式以及是否触碰到了监管的红线。运营方必须明确该业务的定位,并且要坚守在纯教育的范畴之内。
运营时需建立起严格的风险提示机制,以便让学员能够清楚知晓投资风险。并且要密切留意政策的变化,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对运营策略进行调整。大家认为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这类付费社群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欢迎大家进行评论互动,若觉得文章有用,可别忘了点赞和分享。